原標題:償二代改變了歐洲保險公司的戰略資產配置
2016年,中國保險公司迎來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其中有關做法借鑒了歐洲保險監管經驗。
早在2012年,歐洲便實施了償付能力監管II,監管總的方向是按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大小來確定資本要求;同時,資產端的投資策略也將影響資本和充足率。
安盛投資管理公司(AXAIM)作為歐洲大型保險投資管理公司的代表,其所經歷的或許可以為國內保險業所借鑒。近日,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安盛投資管理公司全球結構化資產管理總監洛林·扎弗拉尼(Lorraine Zafrani),其就歐洲保險公司近年在資本監管方面的變化,以及新時代保險投資遭遇的挑戰等問題闡述了觀點。
證券時報記者:歐洲償付能力監管II實施后,對保險公司資產端的投資策略產生了哪些層面的影響?
洛林·扎弗拉尼:新監管框架改變了大多數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策略。傳統上的投資策略考慮資產的到期收益率或預期的風險及回報屬性,保險公司必須根據所承擔的風險持有資本。
除了風險回報之外,投資策略現在得考慮新法規下要求的增量資本成本。換句話說,在考慮投資策略時,資本成本的回報率現在與夏普比率等其他傳統指標也一樣重要。在投資表現和資本要求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現在是保險公司的重點。
證券時報記者:償付能力水平的不同,是否會對保險公司投資策略產生影響?有無具體表現?
洛林·扎弗拉尼:實施償II框架之后,針對具有不同償付能力的資產類別,我們注意到了一些廣泛的影響。比如,償付能力水平較低的保險公司修改其資產配置方案,包括減少權益類倉位,增加對傳統及私募信貸領域的投入,增加外匯風險對沖,增加投資于低流動資產來捕獲額外的(流動性)溢價,減少對非透明性證券化工具的投資來降低巨額的資本成本,等等。
對于償付能力水平較高的保險公司,償II之前和之后的投資策略及配置,不會有太多的修改。
證券時報記者:在確定大類資產配置策略時,償付能力充足率不同檔位的保險公司,應如何兼顧投資收益性和償付能力充足率的平衡?怎樣的資產管理更有助于使償付能力水平提高?
洛林·扎弗拉尼:主動資產管理是提高償付能力比率的最有效方法。在設計投資策略時,我們考慮以“償付能力比”來調整資產配置的預期收益和風險。這些通常是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以應對償付能力II和特定的當地法規;它們可能用多資產解決方案來實現特定結果。
另外,采用歐洲監管機構認同的某些對沖策略,可以減輕某些特定資產的資本成本,進而提升資本成本回報率。當然,相關策略涉及衍生工具的使用。我們通常建議在較“昂貴”資本成本(例如股票或信貸)的資產類別里實施這些策略,因為這些資產類別也提供最高的長期預期超額收益。
證券時報記者:歐洲已進入負利率環境,以安盛的經驗看,保險公司需要如何應對?
洛林·扎弗拉尼:低利率或負利率是保險公司面臨的主要挑戰。這導致保險公司在產品提供和資產負債表配置方面存在一些變化。
在產品方面,保險公司通過增加對投連險產品的最低配置,減少提供給保單持有人的擔保。為了提高普通賬戶所提供的收益,保險公司開發了一種新型產品,每年將普通賬戶的部分權益投資于看漲期權,以便為客戶提供更高的潛在收益。“固定指數年金”產品,在美國和北歐非常受歡迎。
在新法規的允許下,保險公司還創建了新型的普通賬戶,該賬戶不會“時刻”提供資本擔保,而只能提供“到期時”的資本擔保。
使用結構化產品提供擔保的方法在歐洲一直很流行。隨著利率的下降,產品提供的擔保逐漸減少,但它們既滿足了客戶對某種程度擔保的需求,又滿足了保險公司對獲利能力的需求。
就資產負債表的配置而言,根據安盛投資的經驗,讓投資分散度更高,通過海外投資級信用債以維持收益,通過保護性權益以控制風險,以及用非傳統或流動性較低的固定收益產品以提高額外收益和減少波動。
證券時報記者:從投資端看,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哪些?全球不同市場的保險投資策略或風格有哪些差異?
洛林·扎弗拉尼:從投資角度來看,我們認為保險公司存在三類主要的風險:
首先,是利率風險和潛在未來長期利率處于負利率區間,這將對匹配提供擔保的能力帶來挑戰,尤其是提供“終身”擔保的能力。后者因死亡風險而擴大。這種風險通常通過長期利率來對沖。
第二,是流動性或贖回風險。通常在監管層面解決此風險,從而可以在特定的市場條件下暫停保險合同的流動性。我們已經看到在幾個歐洲國家中出現這樣的法規,以確保金融系統的穩定性。
第三,是缺口/波動率/基差風險,即市場突然導致保險公司的負債表出現下跌或顯著偏離而無法充分重新配置。通常從投資的角度是通過以最佳成本購買對沖工具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由于客戶的特殊性,或者地方法規上的差異,從歐洲到美國或日本,保險公司的應對策略有所不同。例如,某些法規允許廣泛使用衍生產品,而其他法規則存在一些限制。有些國家可以審查提供的擔保,而另一些國家卻很難做到。投資經理需要向保險公司提出適合客戶和監管要求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實施。